2024-05-17 14:42
179
轉自:中國上市公司協會
今日媒體關注的主要內容
中小投資者保護見真章!證監會密集發布十大保護制度,515投保宣傳日加碼投保力度
推動高質量發展 提振投資者信心
新“國九條”后首個“5·15”活動釋放多重信號
強監管領航 織密投資者“保護之網”
中小投資者保護見真章!證監會密集發布十大保護制度,515投保宣傳日加碼投保力度
證監會在京啟動了一年一度的“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主題為“心系投資者攜手共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提振投資者信心”,宣傳資本市場各項政策法規和投資知識,旨在進一步增強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圖為證監會主席吳清正在發言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活動現場表示,中國證監會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作為自己的根本使命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資者是市場之本,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資本市場領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目前,我國股市有2.2億投資者,基金投資者更多,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市情。投資者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吳清在現場進一步闡述了接下來這一方面監管的工作方向,整體來看,投資者保護將貫徹制度建設和監管執法的全過程。經過記者梳理,主要有以下核心內容,值得關注:
1.在制度制定修訂過程中,充分聽取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意見建議,作出客觀公正的專業研判,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性,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實質的公平保護。
2.從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續監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嚴格的制度安排。
3.堅決把造假者擋在門外,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徹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過程,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項機制,把“僵尸企業”、害群之馬堅決清出市場。
4.將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優化發行上市、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安排,支持那些有創新發展潛力的公司加快做優做強,既支持優質的新興企業健康成長,也支持優質的傳統企業轉型升級,讓投資者更好分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5.進一步推動行業機構提升專業服務水平。要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端正經營理念,回歸本源、守正創新,恪守信義義務,增強專業能力,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適配的產品和服務。對標對表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重視聲譽管理,堅定職業操守,培育良好的行業文化和投資文化。
6.將會同有關各方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快構建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進一步提升行政刑事銜接效率,讓不法分子付出慘痛代價,切實維護市場“三公”秩序。
7.將不斷總結經驗,綜合用好這些投資者保護制度工具,加大證券特別代表人訴訟適用力度,更好發揮調解仲裁的作用,加強訴調對接,推廣示范判決機制,依法用好先行賠付、當事人承諾等,更加有力支持投資者獲得賠償救濟。
圖為2024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啟動儀式
今年投保宣傳日活動有四大亮點
可以看到,今年的投保日活動更顯不同。3月初,吳清履新證監會主席后,首次在公開場合答記者問稱,在一個中小投資者占絕大多數的市場里,要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是證監會工作的最重要的中心任務,這也是資本市場監管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直接體現。
據記者跟蹤報道,在近幾個月的時間里,證監會以及證券交易所就發行監管、上市公司監管、退市監管、證券公司監管、交易監管等多方面出臺系列規則,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加速落地,監管部門密集出臺的系列政策進一步對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通過觀察,今年的活動規模大,內容多,至少有四個看點:
一是這是證監會職能調整(投資者保護職責劃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后的首個“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今年3月初,證監會主席吳清履新后首次在公開場合答記者問時明確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證監會最重要的中心任務。今年活動主題定為“心系投資者攜手共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提振投資者信心”或就體現了這一點。
二是密集發布了10個投資者保護制度,包括證監會發布《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發行類第10號》《關于完善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深入推進訴源治理的工作方案》;上交所發布《信訪工作辦法》《舉報工作辦法》《投資者服務熱線工作辦法》;中證協發布的《證券公司投訴處理標準》《證券公司客戶回訪標準》;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發布《持股行權工作規則》《公開征集股東權利業務規則》。如此密集發布制度,在近年來十分罕見。
三是證監會再度釋放“長牙帶刺”“嚴監嚴管”信號, 持續加大證券期貨違法行為打擊力度,這體現在數據上。2023年,證監會查辦證券期貨違法案件717件,同比增長19%;作出行政處罰539件,同比增長40%,處罰責任主體1073人(家)次,同比增長43%;市場禁入103人,同比增長47%;罰沒63.89億元,同比增長140%;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案件和線索118件。此外,活動還公布了12起涉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從業人員違法炒股、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等投資者保護執法案件。
四是發布了12個廣受歡迎的投教產品、10個典型案例。12個優秀投教產品通俗易懂,受到投資者的認可;10個典型案例涵蓋了欺詐發行、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規等多個方面,展示了監管機構在保護投資者權益、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態度。
看點一:十個投保制度最新發布
在當天活動現場,備受關注的是10個投資者保護的制度發布,包括證監會、交易所、中證協、投服中心都有動作,整體來看,都旨在更加有效保障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證監會發布《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該制度首次對程序化交易活動作出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有利于加強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監管促進程序化交易規范發展,維護證券交易秩序和市場公平,更加有效保障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證監會發布《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發行類第10號》,該指引明確要求發行人及時準確披露未來發展規劃、募集資金用途、現金分紅計劃、預計盈利時間等事關投資者利益的重要信息,督促發行人樹立為投資者負責的理念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證監會發布《關于完善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深入推進訴源治理的工作方案》,該方案有利于提升資本市場矛盾糾紛預防化解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充分發揮調解的基礎性作用,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就地實質化解,確保將投資者保護落到實處。
上交所發布《信訪工作辦法》《舉報工作辦法》《投資者服務熱線工作辦法》。三部規則明確了接收、辦理、答復等各環節主要事項簡明友好,條理清晰,有利于投資者對訴求處理形成明確預期,提升投資者綜合服務質效。
中證協發布的《證券公司投訴處理標準》《證券公司客戶回訪標準》,建立團體標準,為券商開展相關工作設定標準,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滿意度。
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發布《持股行權工作規則》《公開征集股東權利業務規則》,兩部規則進一步聚焦了中小投資者和新聞媒體等關切重點,完善了公開征集股東權利等持股行權工作決策程序,強化了行權工作紀律約束,提升了持股行權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看點二:證監會持續落實監管“長牙帶刺”
當天證監會官網也發布了2023年執法情況綜述,并提到了2024年的工作方向,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強化線索發現。加大科技監管應用,不斷提升線索發現的敏感度和精準度,強化跨部門跨領域跨市場監管協作,加強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聯動、信息披露與交易監管聯動、現場檢查與稽查調查聯動,堅決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
二是嚴查重大案件。重點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占用擔保、違規減持等違法違規行為,密切盯防并嚴厲打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影響市場正常秩序的違法行為,為投資者入市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三是提升執法效能。加強對案件辦理全流程全周期管理,強化過程監督、動態管理、關鍵環節把控,切實提升查辦質量。優化執法力量配置,通過“聯合調查”“以案代訓”“援派組長”等模式,快速查處重大案件。
四是持續深化合作。充分發揮公安、檢察駐會辦公、溝通便利的機制優勢,聯合公安、檢察機關集中部署、督辦案件辦理相關工作。加強與相關部委、地方政府在信息通報、數據共享、案件辦理等方面的聯動,形成各司其職、有機銜接、齊抓共治的工作格局。
五是注重懲防并舉。發揮稽查執法“懲罰”“治理”“預防”“教育”功能,讓挑戰法律底線者付出應有代價,并以罰促改,以罰促管,實現對市場生態的涵養和修復。提升執法透明度,及時通報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類案辦理情況及典型案例,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效果。
在活動現場披露的10個投資者保護典型案例受到關注,都是近年來受到投資者、市場廣泛關注的案件,包括澤達易盛欺詐發行特別代表人訴訟案、紫晶存儲先行賠付案、投保機構股東代位訴訟摩登大道資金占用案、H上市公司虛假陳述“示范判決+專業調解”案、對場外股票配資平臺犯罪活動全鏈條打擊處理案、蘇大維格利用交易所互動平臺誤導性陳述案、*ST中捷重整中轉增股本向中小股東分配案、當事人主動提起R上市公司虛假陳述糾紛調解案。
受訪的律師認為,這些案例的公布旨在提升市場參與者的法治意識,強化市場主體的誠信建設,同時警示潛在的違法行為,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看點三:為何是這12個投教產品被“精選出來”?
在今年活動上,廣受投資者歡迎投教產品也正式確定,形式多樣,視頻類、文字類均有,其核心在于受到了投資者的共同認可。具體來看,內容與形式較為活潑,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地揭示了資本市場的多個內容,包括制度普及、投資者維權等等,投資者覆蓋面廣,情景傳播效果突出。其中,涉及券商的投教作品共有5件,包括華福證券、興業證券、海通證券、國融證券、中信建投都有上榜。
華福證券投教基地、興業證券投教基地的《小學生金融素養研學課程教學指導用書》,《中學生金融素養研學課程教學指導用書》。該教學用書將知識學習與活動體驗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研學相融合,啟迪學生了解金融發展歷史、認識金融主要邏輯。
海通證券投教基地的《防非計中計》,這是一個H5作品,作品以“三十六計”為主線,將假冒證券從業人員、非法集資、養老投資騙局等非法證券活動的行為特征及識別方法一一串聯,剖析不法分子在非法證券活動中使用的“美人計”“連環計”“計中計”等各類手段。投資者從“三十六計”中獲取防非智慧,
國融證券的《新典故漫談》系列視頻,該系列旨在幫助投資者認識到通過正規渠道參與投資的重要性,避免落入金融陷阱。
中信建投的《秘境股城》系列視頻,結合2022年深市退市典型案例,向中小投資者介紹退市改革情況,揭示退市風險。
圖為12個廣受歡迎投教產品一覽
可以看到,券商的投教產品在12個作品內占到了一定比重,受到投資者的認可,這也進一步要求行業機構要持續提升服務水平。近年來,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穩步發展,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乃至金融體系的重要中介力量,在服務實體經濟、國家戰略、居民財富管理等方面作用日益增強。
監管也在持續推動行業機構提升服務水平,例如近期證監會發布相關意見,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推動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強調合規風控基礎,提高專業能力;此外,公募基金等投資機構被鼓勵提高投研能力,優化投資者服務,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和滿意度;還通過公募基金費率改革,調降基金管理費和證券交易傭金費等費率,減少投資者成本;推出“基金E賬戶”APP,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查詢服務,增強投資便利性。
(來源:財聯社)
鏈接:https://api3.cls.cn/share/article/1677243?os=ios&sv=8.3.8&app=cailianpress
推動高質量發展 提振投資者信心
證監會主席吳清5月15日在2024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致辭時表示,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推動行業機構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進一步依法嚴打證券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暢通投資者維權救濟渠道。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證監會主席吳清在上述活動提出五個“進一步”,充分體現了把投資者保護貫穿到資本市場運行的各環節、資本市場活動的各領域、資本市場發展的全過程和資本市場監管的全方位的要求。
新“國九條”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投資者保護任重道遠。未來,監管部門進一步夯實制度基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投保合力,將有效有力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振投資者信心,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夯實制度基礎
近年來,投資者行權維權機制建設取得重要突破,投資者民事救濟和糾紛解決渠道更趨通暢,投資者保護體系愈加完善。證監會提出“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預期下,投資者民事救濟和糾紛解決渠道將更趨通暢。
一方面,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期貨和衍生品法相繼出臺實施后,相關司法解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自律規則為具體指引的投資者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在基礎法律法規框架下,證監會不斷完善基礎制度,著力健全覆蓋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各環節的投保制度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
劉俊海說,以正在加速落地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為例,3月發布的《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提出,通過優化發行承銷制度,從嚴監管超高定價超募,提升中小投資者獲得感;強化利益分配普惠性,要求企業上市前制定上市后分紅政策等回報中小投資者措施。再如,4月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提出,將進一步優化基金證券交易傭金制度,降低基金投資者交易成本,有利于引導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進一步端正經營理念,專注提升投資者長期收益,提供更加優質的交易、研究和投資服務,促進形成更好的行業發展生態,充分體現投資者保護。這些舉措均將大幅提升證券違法違規成本,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另一方面,進一步暢通投資者糾紛化解和救濟渠道,加大特別代表人訴訟適用力度等。
證監會4月發布的《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拓寬多元退出渠道,推動健全行政、刑事和民事賠償立體化追責體系,對于重大違法退市公司,綜合運用支持訴訟、示范判決、專業調解、代表人訴訟、先行賠付等方式維護投資者權益。
“往前看,也要健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對重大違法退市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管等要依法賠償投資者損失。”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補充稱。
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提振投資者信心,也要讓廣大投資者有回報、有獲得感,對此,證監會主席吳清開出“良方”,包括“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推動行業機構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進一步依法嚴打證券違法犯罪行為”等。
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證監會提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優化發行上市、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安排’等舉措將支持企業做優做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說。
積極回報投資者。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劉晨表示,證監會提出“進一步推動行業機構提升專業服務水平”等舉措下,將切實提高財富管理能力,將讓投資者通過資本市場更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推進基金降費等,將切實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
重拳打擊損害投資者利益違法行為。權威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證監會共辦理證券期貨違法案件2370起,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940件,罰沒款金額約為231億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通報線索591起,“零容忍”的執法震懾得到進一步強化。
“我們關注到,監管部門近期集中查辦一批社會影響惡劣、嚴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大造假案件,嚴肅查處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擔保案件,加強債券、期貨、私募基金等重點領域執法,堅決清除‘害群之馬’,加快促進‘優勝劣汰’,資本市場生態不斷凈化。”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表示。
增強投保合力
投資者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更需多方主體協調配合,也更需立法、司法、執法打出凈化市場生態、嚴厲打擊證券違法違規行為的“組合拳”,合力推動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
“投資者保護是辦理證券案件的重中之重。”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張曉津表示,檢察機關始終把追贓挽損貫徹辦案全過程,堅持“應追盡追”,加強與證監、公安、法院等相關部門協作,做好涉案財物查封、扣押、凍結工作監督。督促引導涉案人員主動退贓退賠。依法支持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多途徑保護投資者權益。
司法方面,為促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最高法近期表示,將抓緊制定關于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民事賠償的司法解釋。
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一庭庭長丁宇翔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是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三年來的第一大案由,北京金融法院始終嚴格保障投資者訴權,探索創新證券糾紛解決機制,有力保障投資者保護機構依法履行投資者保護職責。下一步北京金融法院將繼續深化完善“雙軌雙平臺”機制,深化證券糾紛的訴源治理工作,進一步提升證券審判的精細化水平,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中國證券報記者還了解到,按照證監會關于舉辦2024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部署,多地證監局迅速行動,加強投資者保護教育宣傳;多家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積極行動,開展“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專項投教活動……投資者保護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逐漸成為市場各方的行動自覺。
(來源:中證金牛座)
鏈接:https://zzb.jddglobal.com/html/details/Information-details.html?infoId=77aa8a66448e244909485c64362384aa&infoType=1&funcCode=004001&greyType=0
新“國九條”后首個“5·15”活動釋放多重信號
5月15日,新“國九條”出臺后的首個“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強調,要把投資者保護貫穿于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執法的全流程各方面,并詳細闡述了五個“進一步”: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推動行業機構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進一步依法嚴打證券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暢通投資者維權救濟渠道。
業內人士表示,資本市場是“事關上億家庭、數億群眾切身利益”的市場,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任重道遠。新“國九條”后首個“5·15”活動釋放出了多重信號:首先,下階段從監管理念到制度設計,再到監管執法,都將更加體現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其次,資本市場將更加突出“強本強基”和“嚴監嚴管”,以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和證券基金機構歸位盡責回應投資者關切。最后,“零容忍”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依然是下階段的重點工作,同時結合行業實踐,資本市場多元解紛“工具箱”有望不斷豐富創新,助力多渠道推進本領域訴源治理工作,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夯實投資者保護制度基礎
吳清提出,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實現良法善治,必須牢牢把握中小投資者占絕大多數這個最大的市情。這就要求證監會在制度制定修訂過程中,充分聽取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意見建議,作出客觀公正的專業研判,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性,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實質的公平保護。
在業內人士看來,下階段從監管理念到制度設計,再到監管執法,都將更加體現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斷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將進一步強化市場功能發揮,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和滿意度。同時,投資者行權維權渠道日益暢通,有助于中小投資者積極行權、依法維權,提升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上述人士表示,我國擁有超2億股民、超7億基民,股民、基民數量占我國總人口相當高的比例,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得到更有效的保護既是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根基,更是衡量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
2019年,新證券法發布實施,其中設置投資者保護專章。以新證券法為基礎,相關司法解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自律規則為具體指引的投資者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充分和有力的制度支持。
在基礎法律法規框架下,包括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在內的各環節投保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今年以來,證監會先后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其中重中之重是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華安證券董事長章宏韜表示,新證券法顯著提高了證券違法違規成本,完善了投資者保護制度,進一步強化了信息披露要求。去年以來,監管部門陸續修訂完善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現金分紅、IPO和再融資監管、股份減持、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等一系列基礎制度,目前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在此基礎上,要堅持“買者自負、賣者有責”原則,進一步明確各市場主體的責任義務和行為邊界,營造健康的資本市場法治環境。
推動市場各方歸位盡責
吳清表示,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他表示,堅決把造假者擋在門外,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徹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過程,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項機制,把“僵尸企業”“害群之馬”堅決清出市場。控股股東、實控人和董監高作為“關鍵少數”,必須挺在前面、扛起責任。
在銀河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楊超看來,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直接關系到投資者的利益。要把“壞企業”清理出市場,投資者才能更有信心。投資者信心的提升,也有助于長期投資理念的形成,減少短期投機行為,促進資本市場更加成熟穩定。
“下階段,‘兩強兩嚴’監管理念有望得到更進一步落實。”楊超表示,監管部門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制定嚴格的上市標準和懲罰機制,能夠有效促進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進一步加強投資者保護。
吳清還表示,行業機構連接投融資兩端,必須傾注更多的精力來服務投資者。
楊超認為,為能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水平,行業機構后續應加強三方面工作:一是強化合規與監管遵循,嚴格遵守監管法規,建立并維護強有力的合規體系;二是確保團隊成員適應金融市場的快速變化,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與資格認證確保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投資者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框架,并能及時識別和緩解潛在風險,確保業務的穩健運行。
“零容忍”打擊證券違法違規行為
吳清表示,對于“零容忍”打擊證券違法犯罪,證監會的態度堅定不移。證監會將會同有關各方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快構建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進一步提升行政刑事銜接效率,讓不法分子付出慘痛代價,切實維護市場“三公”秩序。
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證監會共辦理證券期貨違法案件2370起,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940件,罰沒款金額約為231億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通報線索591起,進一步強化“零容忍”執法威懾。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鄭彧表示,證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是依靠各市場參與主體的“信用”和“信心”構建起一套健康、良性的游戲規則,才能得以長久運行。隨著監管預警、調查和處罰流程不斷優化,執法效率持續提高,民事、行政和刑事的聯動機制持續優化,讓市場知道了違法成本將提高到“得不償失”的水平,以此遏制證券違法行為的行動動機。
吳清還表示,進一步暢通投資者維權救濟渠道。證監會將不斷總結經驗,綜合用好這些投資者保護制度工具,加大證券特別代表人訴訟適用力度,更好發揮調解仲裁的作用,加強訴調對接,推廣示范判決機制,依法用好先行賠付、當事人承諾等,更加有力支持投資者獲得賠償救濟。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投資者保護體系將更加完善,投資者維權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隨著資本市場多元解紛“工具箱”不斷豐富創新,投資者合理訴求能夠得到更加快速、便捷的解決,投資者權益也將得到更好保護。
(來源:上海證券報)
鏈接: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171858
強監管領航 織密投資者“保護之網”
證監會主席吳清對投資者保護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在“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現場,吳清明確要從五個方面將投資者保護貫穿于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執法的全流程各方面。包括進一步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基礎,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推動行業機構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進一步依法嚴打證券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暢通投資者維權救濟渠道等。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資本市場圍繞著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發布了一攬子政策,將投資者保護貫徹到了制度建設和監管執法的全過程,隨著制度的進一步落地,投資者保護的觸角將延伸到改革的方方面面,與提升資本市場穩定性、服務實體經濟功能一道推動資本市場向更加成熟、規范的方向發展。
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基礎
吳清表示,在制度制定修訂過程中,充分聽取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意見建議,作出客觀公正的專業研判,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性,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實質的公平保護。
目前,我國股市有2.2億投資者,基金投資者更多,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市情。雖然近幾年來機構投資者不斷壯大,但A股仍以散戶為主,中小投資者眾多且高度分散,抗風險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投資者保護工作因而更為重要,有必要不斷完善制度規則體系,完善投資者行權維權機制,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在基礎法律法規框架下,監管部門不斷完善基礎制度,著力健全覆蓋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各環節的投保制度體系。
如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從嚴監管企業發行上市活動,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方責任,切實樹立對投資者負責的理念,強化資本市場功能發揮,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明確要堅持將投資者利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時回應投資者關切,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并貫穿于監管規則制定、監管行動執行和市場文化培育的全過程。《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要聚焦于校正行業機構定位、夯實合規風控基礎,持續優化投資者服務,嚴格落實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切實提高投資者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維護好社會公眾對行業的信任與信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著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體質量,通過嚴格退市標準,加大對“僵尸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削減“殼”資源價值,健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凝聚各方共識,創造平穩的退市環境。
在完善投資者行權維權機制方面,證監會指導投資者服務中心開展持股行權,以普通股東身份依法行使權利,代表中小投資者發聲,通過示范效應提升廣大中小投資者股權意識,引導中小投資者積極行權、依法維權,有利于督促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提高治理水平。
華安證券的董事長章宏韜表示,一系列基礎制度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在此基礎上,要堅持“買者自負、賣者有責”原則,進一步明確各市場主體的責任義務和行為邊界,營造健康的資本市場法治環境。
保護投資者需各方形成合力
吳清指出,從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續監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嚴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堅決把造假者擋在門外,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徹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過程,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項機制,把“僵尸企業”、害群之馬堅決清出市場。控股股東、實控人和董監高作為“關鍵少數”,必須挺在前面、扛起責任。
實際上,在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部署中,以上制度規則均有涉及。在入口端,監管部門嚴把市場入口,通過提高上市標準和現場檢查比例等方式讓符合條件的企業登上資本市場舞臺。發行市場生態持續優化,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申報質量提升。
在持續監管方面,監管部門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同時防假打假、規范減持,減持新規明確,對于金額較大、情節較重或者拒不改正的,應當立案處罰、嚴肅市場紀律。
在出口端,監管部門設置更加嚴格的強制退市標準,進一步拓寬多元退出渠道。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25家上市公司鎖定退市(含已退市),其中9家已退市完畢,數量超過去年全年的一半,市場化“出清”威力正在加速顯現。
中泰證券策略研究首席分析師徐馳指出,更加科學的退市制度建設與更嚴格有效的監管有助于完善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助力資本市場暢通價值發現功能,增強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和信任,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特別是中長期資金參與市場,讓投資者能夠更好的分享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吳清還強調,行業機構要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端正經營理念,回歸本源、守正創新,恪守信義義務,增強專業能力,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適配的產品和服務。對標對表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重視聲譽管理,堅定職業操守,培育良好的行業文化和投資文化。
章宏韜表示,作為聯接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橋梁紐帶,以證券公司為代表的中介機構要在促進資本形成、價格發現、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方面切實發揮作用,承擔市場“看門人”責任,進一步提升對新質生產力的服務能力,提升支持科技創新的精準性,為市場挖掘真正有投資價值的好公司。
“要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打造涵蓋資產管理、投資咨詢、基金投顧的大財富管理服務體系。”章宏韜指出,要在做專做優做精做強主責主業上更加努力。樹立底線思維,將風險管理工作前置到業務決策環節,做實做精做細投資者保護工作,全面充分提示相關風險,引導投資者樹立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免費、專業、便捷的“一站式”教育服務,加強投資者風險意識和投資能力。
強監管為投資者保駕護航
吳清提到,證監會堅決落實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要求,查辦案件數量和處罰金額大幅上升。證監會將會同有關各方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快構建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進一步提升行政刑事銜接效率,讓不法分子付出慘痛代價,切實維護市場“三公”秩序。
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嚴監管的一個側面就是,罰單發布更密、落地更快、處罰更重,證監會“零容忍”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態度堅決。Wind數據顯示,5月以來,已有12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若把時間拉長看,已有近半上市券商在今年收到罰單。
田利輝表示,監管機構的嚴格監管有助于及時糾正違規行為,預防系統性風險,促進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強化監管,可以提升券商的合規意識和內控水平,推動行業整體向更加規范和透明的方向發展,保護投資者利益。
在暢通投資者救濟維權渠道方面,吳清指出,將綜合用好投資者保護制度工具,加大證券特別代表人訴訟適用力度,更好發揮調解仲裁的作用,加強訴調對接,推廣示范判決機制,依法用好先行賠付、當事人承諾等,更加有力支持投資者獲得賠償救濟。同時,將動員各方力量,更有針對性地加強投資者教育,幫助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遠離非法金融活動,更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鄭彧表示,近年來,資本市場在投資者權益救濟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圍繞著兩個詞推進,即“有效”和“效率”。所謂“有效”,就是通過法律制度的頒布和落實,實現對投資者權益損失的彌補效果和打擊證券違法行為的震懾效果;所謂“效率”,就是在對投資者保護和違法違規行為打擊的同時,實現監管成本和監管收益的最優。因此,示范判決、特別代表人訴訟等節約監管和執法成本,提高監管、執法收益的創新舉措不斷推進。
談及如何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維權便利度、降低維權成本,鄭彧表示,首先,需要在既不護短也不矯枉過正的前提下,進一步推進證券期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適用;其次,可以進一步考慮推進示范訴訟和訴調對接機制;最后,進一步加大特別代表人訴訟適用力度,強化對違法行為的威懾力度。
(來源:證券時報)
鏈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205928&jump_type=reported_info
Copyright @ 2015 Tongyi Petroleum Chemical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14693號-1 京公網安備11011502037629號